烟囱新建的方法根据烟囱高度、结构形式、材料要求及施工环境的不同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,以下是常见的施工方法及特点:
一、滑模施工法(滑动模板施工)
适用场景
适用于高度较高(通常 50 米以上)、截面尺寸固定(如等直径或等坡度)的钢筋混凝土烟囱。
施工特点
原理:通过液压提升系统,使模板装置沿烟囱混凝土墙体连续滑动上升,边浇筑混凝土边提升模板,形成连续的筒壁结构。
优点:
施工速度快,可实现 24 小时连续作业,缩短工期;
结构整体性好,减少施工缝,提高抗渗性;
机械化程度高,节省模板材料和人工。
缺点:
初期设备投入大(液压提升系统、模板装置等);
对烟囱截面变化适应性差,需提前设计固定坡度或直径。
施工流程:
基础施工→组装滑模装置(模板、围圈、提升架、液压系统)→初始浇筑及试滑→连续浇筑混凝土并提升模板→随升井架及附属设施安装→顶部结构施工→滑模装置拆除。
二、移置式模板施工法(分段组装模板)
适用场景
适用于中低高度(通常 50 米以下)、截面尺寸可能变化的烟囱,或对施工速度要求不高的项目。
施工特点
原理:将模板分为若干节,每浇筑完一节混凝土后,拆除上节模板并移至新高度组装,循环施工直至设计高度。
优点:
模板可重复利用,设备简单,成本低;
灵活性高,便于调整截面尺寸或处理局部复杂结构。
缺点:
施工速度较慢,需等待混凝土强度达标后才能拆模提升;
施工缝较多,需注意接缝处的密封性和整体性。
施工流程:
基础施工→安装模板→浇筑混凝土→养护至拆模强度→拆除上节模板并移至上层组装→循环施工→内衬及附属设施施工。
三、翻模施工法(爬升模板施工)
适用场景
适用于变截面(如锥形)、带悬挑平台或复杂结构的烟囱,尤其适合高度较高且需灵活调整截面的工程。
施工特点
原理:采用分层设置的模板系统(一般分 2~3 层),下层混凝土浇筑后,上层模板随提升设备(如电动葫芦、液压千斤顶)爬升,形成分段施工的循环。
优点:
可适应变截面、变坡度施工,灵活性强;
模板爬升过程稳定,施工精度高;
可与内衬施工同步进行,提升效率。
缺点:
需配套爬升设备,技术要求较高;
对混凝土养护时间和强度控制要求严格。
施工流程:
基础及初始模板组装→分层浇筑混凝土并提升模板→调整模板尺寸适应截面变化→随升平台及安全设施安装→顶部结构施工。
四、内衬施工法(针对含内衬的烟囱)
适用场景
所有需要耐火、防腐或隔热的烟囱(如燃煤电厂、化工厂烟囱),内衬施工通常与主体结构同步或滞后进行。
施工特点
内衬材料:
耐火砖(黏土砖、高铝砖)、耐酸砖、轻质保温砖、玻璃鳞片胶泥、耐火混凝土等,需根据烟气成分(如含硫量、温度)选择。
施工要点:
主体结构施工时预留内衬支撑结构(如环形牛腿、锚固砖);
内衬与筒壁之间预留空气隔热层或填充保温材料;
砖砌体需错缝砌筑,灰缝饱满,确保气密性;
混凝土内衬需支模浇筑,控制收缩裂缝。
五、装配式施工法(预制装配技术)
适用场景
适用于标准化、模块化设计的烟囱,尤其适合工期紧张、现场条件受限(如高空作业难度大)的项目。
施工特点
原理:在工厂预制烟囱筒壁节段(如钢筋混凝土预制件、钢结构模块),运输至现场后通过机械吊装拼接。
优点:
工厂化生产,质量可控,减少现场作业时间;
施工速度快,受天气影响小;
适合钢结构烟囱或组合式结构(如钢外筒 + 混凝土内衬)。
缺点:
预制构件精度要求高,拼接缝需处理防水、密封;
对运输和吊装设备要求高(尤其大尺寸构件)。
典型应用:
钢结构烟囱:分段预制钢筒节,现场焊接或螺栓连接,内贴防腐内衬;
预制混凝土烟囱:节段式拼装,接缝处采用预应力张拉或灌浆连接。
六、特殊环境施工法
高空作业平台施工:
针对既有烟囱改造或新建高度较低的烟囱,利用移动式高空作业车或脚手架搭建操作平台,人工砌筑或浇筑。
无脚手架施工:
通过悬挂式吊篮或爬升式操作平台,配合小型模板设备,适用于狭窄场地或环保要求高的项目。
选择依据
烟囱高度与截面:高烟囱优先滑模或翻模,中低烟囱可用移置式模板;
材料与功能:钢筋混凝土烟囱常用滑模/翻模,钢结构烟囱多用装配式;
工期与成本:滑模/装配式适合快速施工,移置式模板成本较低;
环境与技术条件:现场设备能力、气候条件(如冬季施工需保温措施)、环保要求(减少粉尘噪音)等。
注意事项
垂直度控制:所有施工方法均需严格控制烟囱中心垂直度,采用激光经纬仪或 GPS 定位监测;
混凝土养护:滑模施工需控制浇筑速度与混凝土凝结时间匹配,避免粘模或开裂;
安全防护:高空作业需设置随升安全平台、防坠落装置,恶劣天气停止施工;
防腐耐火:内衬施工前检查主体结构表面平整度,确保材料粘结力和密封性。
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方法,可在烟囱结构安全、耐久的前提下,优化工期和成本。